今年的廈門臺交會正處于一個承前啟后的歷史坐標上。
此前的2011年1月1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獲正式實施。
而作為海峽兩岸間的機電展覽會,兩岸機電貿易“千億時代”的愿景也已變得觸手可及。
關稅降了,競爭更加激烈
“現在來自臺灣的機床整機價格已經和我們大陸的產品差不多了。”山東魯南機床廠副總經理徐凱向《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因為ECFA(貨物貿易早期收獲)正式實施之后,他們產品的關稅降了,現在競爭更加激烈。
臺交會的人氣的確越來越旺。
4月8日~11日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五屆臺交會,展位規模再創新高,突破3000個,比上屆增長了三成,參會客商預計超過3.5萬人。
ECFA效應逐步顯現,雙方業者積極爭取兩岸產業融合的新契機。
競爭與合作,由此形成良性互動。
徐凱告訴記者,大陸機床產品市場由歐美、日本、中國大陸與臺灣產品三分天下,歐美與日本的產品主要是**產品,而大陸與臺灣的產品則處于中低端。不過,臺灣產品在技術和價格上略高于大陸產品,隨著ECFA的簽署,臺灣整機價格下降幅度在12%左右。
不過,對于這樣的競爭,業內都表示樂觀。山東魯南機床公司在此次臺交會上就簽訂10臺訂單,而且全部都是新客戶。其實,在ECFA簽署之后,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的企業,在面臨競爭加大的同時,擁有了市場和資源擴大的前景。徐凱也表示,將積極拓展臺灣市場。
臺交會既是一個產品展示平臺,同時也是技術交流和溝通平臺。而徐凱此次還帶來銷售和研發人員到臺交會上現場觀摩考察競爭對手的產品。“10年前看臺灣產品,差距很大,現在再看臺灣產品有差距,但是已經不那么大了。”
“十二五”促轉型將惠及臺企
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認為,兩岸在相關產業有三方面可以形成互補,一是產業合作,二是市場整合,三是科技結合。比如,臺灣擁有全世界半導體產業密度**高的生產基地,已經形成了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大陸在LED照明應用方面全球**,臺灣在上游芯片研發方面具有較強優勢,兩岸在此領域已經形成了優勢互補。
機電同是兩岸**重要的外貿項目,進入“十二五”,兩岸間機電貿易將跨入“千億時代”。2010年海峽兩岸機電產品實現進出口額981.14億美元,占兩岸貿易的比重為68%,同比增長36.22%,其中大陸對臺出口178.09億美元,同比增長37.67%,自臺進口803.05億美元,同比增長35.9%。
長期以來,加工貿易是兩岸機電貿易的主要方式,“臺灣接單、大陸生產、美歐出貨”。
臺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羅懷家認為,大陸“十二五”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雖對不少臺資機電企業提出了挑戰,但對整個產業的長遠發展卻是利好。
羅懷家說,“十二五”更加注重發展內需市場,更多品質優良的臺灣電機產品可以進入大陸市場。與此同時,大陸更加強調發展民生,提高勞動者的工資待遇,今后大陸制造將更多使用自動化生產設備,而臺灣機電業者已看到這方面的商機,今年就有一批自動化設備生產商前來參展。
談及ECFA效應,國臺辦副主任孫亞夫介紹,就兩岸貿易來講,大陸從臺灣進口530項產品,臺灣從大陸進口267項產品,相互實施減少關稅的計劃,這些產品將根據它們不同的關稅在兩年內分三步進行。從服務貿易的角度來講,大陸對臺灣的11項開放措施、臺灣對大陸的9項開放措施都已經開始**實施。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0年大陸與臺灣貿易額為1453.7億美元,同比上升36.9%